遗忘之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复制链接]

445

主题

594

帖子

205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7 19:08: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预防的目的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养生应四时的重要性。


  起居应四时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呆滞无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夏月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以上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重要性。


  饮食应四时


  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要“饮食有节”,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四时饮食不节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论述。《灵枢·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一日中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夜半之食宜戒,审酉前晚食为宜。”一年中的饮食,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调配食物则更为合理













春不食肝






食物的季节宜忌是有的。根据中医理论,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本是相克的关系.如果肝气过强就会伤及脾气,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在这一季里,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尤其是中医说的肝火旺、肝气郁的人,更要注意清肝热、舒肝气,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若大量食肝,则肝得补,肝气更旺,脾受克必更甚而弱,且肝旺之时食肝,不但伤脾,而且因死气入肝而伤魂。春天,正因为为肝的功能异常活跃,必定会有大量的尚未分解的有毒物质,所以春季还是少食肝为妙。而且,动物肝脏的胆固醇含量很高,食后会使血脂升高,高血脂的人更应该少吃或不吃肝。至于饮食上则可多食马兰头、荠菜、芹菜、黄瓜、萝卜、冬瓜、瓠瓜、大白菜、荸荠、黄鳝、泥鳅等滋阴的食物






    春天来了。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被很多人引用。春不食肝,这个不食字究肝气的疏泄,甚至会致肝郁或肝火更旺,容易伤及脾胃。因此,孙思邈建议要竟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能吃肝吗?






    我的理解是:春天万物复苏,是一年里湿气最重,阳气刚刚初生的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的水分子增加,氧气含量减少,人们血液循环减慢,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较冬季粘稠,大脑供血减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大多数人容易困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春困。这个季节里,肝脏工作负荷增加。肝火最旺,脾气最弱。因此,春天最重要的保健是做到饮食三少三多:少食、少咸,少油腻,多饮水,多吃水果,多吃蔬菜,这三多三少都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血液清晰,减轻血液粘稠度,从而达到养护肝脏,降肝火的作用。也符合阴阳五行中的水生木的含义。以我的体会春天里中老年人可以适当加服适量的维生素C,如果脾胃没有问题,坚持每天适当的吃一点醋也有降低血脂,保肝护肝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有好处。






     因此春不食肝不能简单理解为不能吃肝或者不能补阳,而是春天里不能伤害肝脏的意思。春天由于湿气重,有关节炎病患的人们容易关节炎复发或者加重。






---------------






  专家结合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提醒说,春天少吃味酸的食物,多吃甘平的食物,更有利于护肝健脾。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春不食肝,为肝气旺,脾气败;若食肝,则又补肝,脾气尤败甚,不可救。






  ——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增甘健脾少酸护肝






  “中医将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五脏,也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周教授称,春天生机勃发,正是肝气条达之时,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效,要适可而止,过则可能影响阳气的升发和“省”之。“省”字在此应解作“少”,而非“省略”不吃之意。






  另外,经过冬天、特别是春节前后的厚味滋养,不少人脾胃超“负荷运转”,时下除了气温回升之外,空气中的湿度也逐渐增加,“湿邪困脾”。因此,在饮食应尽量清淡可口,建议可多吃些味甘平的食物以“醒脾”,如蔬果类的南瓜、扁豆、马蹄、菠菜、芹菜、莴笋、胡萝卜、花菜、油菜等,或者鱼、肉类的鲫鱼、鲈鱼、鸡肉、牛肉等。






  而从五行跟五脏的关系来看,脾属“土”,肝属“木”,脾健则“土固”,土固可以御“木侮”,因此,以甘养脾间接也能起到护肝、益肝之效。






  春季“以肝补肝”不太妥






  许多注重饮食养生的人都知道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而民间以及祖国医学素有“以形补形”之说,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因肝虚而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A),选猪、牛肝(富含维生素A)以脏补脏来治疗,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等皆有记载。有些人便按照“以肝补肝”的方法,不时买些动物肝脏来进行食补。周教授提醒说,这种做法不太妥当,应该辨证论治,“有是病而用是药”。






  专家认为,如果机体不虚,阴阳平衡,就不要偏食或过食动物内脏,对于代谢旺盛的人群来说,偶尔吃些无妨,但动物内脏蛋白质、胆固醇和矿物质(如铜)等含量也相对较高,肝胆、肾病、痛风及血脂偏高者应根据自身病情,注意少吃或不吃内脏。






----------------------






"春不食肝"。意思是春季肝气旺,此时吃肝会使肝气更旺,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症状。此外,还会发生头痛、眩晕、失眠。现代营养学分析,动物的肝富含维生素A。成年人每日吃四克牛肝或羊肝,就可满足体内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如大量摄入就会导致头晕、头疼、感觉过敏及腹泻等中毒症状。动物肝脏含胆固醇很高,胆固醇沉积血管壁上,容易引发血管粥样硬化,故老年人应少吃肝。


夏至开始宜进行饮食调养,炎夏时心火当令,故有“夏不食心”的说法。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冬不食肾道理亦然。






----------------------------






【起居】


  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在此节气中心脏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对此要高度重视。其次,旺木伤金,金为脾,所以这一节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要予以高度重视。


  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这个节气衣着要适当,预防感冒。居室装饰避免有毒材料,要经常通风换气。


    【饮食】


  清明节气中,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夏不食心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就是说藏气好软,故以咸柔软也。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按中医学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肾之间的重要关系。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气血趋向体表。正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所说:“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食物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因此,饮食宜选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和适当选具有酸味的,辛香的食物,以增强食欲。《养生书》指出:“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徘油酥之属,此等物与酒浆瓜果极为相仿,夏月多疾以此。”


  夏季的饮食要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千金要方》说:夏日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金匮要略》指出:“夏不食心”。少吃苦寒之食物可避免伤阳心。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肺气,以免心火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夏月饮食不可过用熟食,但以混为宜,《养生镜》中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此处“心肝肾衰”,是指阳气旺而阴气弱,“食暖物”,是为了助阳气,独宿调养是为顾护阴气。酷暑盛夏,因出汗很多,常感口渴,所以适当用些冷饮,可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水分、盐类和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绿豆汁、赤小豆汤等,皆有良好的清暑解渴之功,但切忌因贪凉而暴吃冷饮、冰水、凉菜、生冷瓜果等。《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胃肠受寒,引起疾病。故有谚语说:“天时虽热,不可贪凉;瓜果虽美,不可多食”,这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夏天还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由于夏天喝水多,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使致病微生物容易通过胃进入肠道;另一方面,湿热的气候环境也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因此,夏天必须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干净。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论语》中就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的记载;《金匮要略》中亦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夏季的饮食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如果不注意保养,不仅夏天多病,秋冬也会出现相应的疾病。故在南方流行着“六月债,还得快”的民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遗忘之地  那一幕幕甜蜜的画面,犹如昨日,如今,我剩下的,只有深刻在脑海中的记忆。

GMT+8, 2024-6-15 09:23 , Processed in 0.0968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