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之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曾经的新疆地窝子,是兵团人的难忘记忆,传承了屯垦戍...

[复制链接]

445

主题

594

帖子

205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5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2:3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曾经的新疆地窝子,是兵团人的难忘记忆,传承了屯垦戍边历史
疆豫人文风物
2020-04-29 16:45
从西汉在西域开始屯垦戍边,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至今天的新中国,屯垦事业有兴有衰。纵观千年屯垦史,凡兴屯田,边疆就会迅速得到开发,到处呈现“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边防巩固,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据历史记载,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西汉政府在轮台和渠犁设立“使者校尉”,主管两地屯田。使者校尉既是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最早设置的军政机构,又是最早设置的管理屯田的机构,充分佐证了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
在近一百年的考古发掘中,新疆轮台县、新和县、沙雅县等地相继发现了汉唐至明清时期的屯田遗址。比如,沙雅县至今还保留着汉代的“汉人渠”遗址,并从中发现一些类似房屋形制的地下文化堆积层。
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这些文化堆积层中的陶片等生活用具,是古代军民在屯田时的遗物,那些类似房屋形制的土坑,可能就是最早的“地窝子”,毕竟古代屯田的生活和环境条件,相比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差得多,那么古人住“地窝子”也是情在理中。
如今,对于新疆兵团人住的“地窝子”,很多人都很陌生,现在我就根据自己当兵时期的见闻和经历,给大家说说“地窝子”的故事和历史。

01、最初的地窝子印象
最初,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地窝子,也不知道是人住的地方。这个模糊的概念,是到南疆入伍后的新兵营听见的字眼,毕竟背后隐藏着地域特色,也包含着特定的环境和历史。因为凡是在新疆兵团生活过的人,只要提起这三个字,脸上都会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深深怀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疆的三月,天空碧蓝,阳光渐暖,空气里流荡着一股无比清新的气息。小四轮在搓衣板路上颠簸,我们九个新兵蹲在上面,屁股不敢挨铁皮车厢,不然就会颠得头蒙眼花。尽管蹲得两腿酸痛,也比坐在上面舒服。想想那时,我们傻得不知道把背包垫在屁股下面,始终背在肩上,任凭颠得手麻和腿酸,一直坚持到部队营地,跳下小四轮时,扑通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新兵自然要勤快,每次到炊事班帮厨,我都会去菜窖里拿白菜、萝卜和土豆,这是我们部队冬春两季的老三样。菜窖是在地面向下挖出一个四方大坑,用胡杨木架起的三角窝顶露出地面,朝阳面设有天窗,木头上面铺一层稻草等,稻草上面覆盖一层厚厚的草泥。

通往菜窖的门是一个斜坡(出门上坡,进门下坡),门也是木头做的,门上挂了一条破旧的军用褥子帘子,好几处烂得露出白白的棉絮。这样可以遮挡寒气侵入菜窖,防止把菜冻成冰疙瘩。
炊事班宋班长说,这个菜窖,就是当初排里官兵住的地窝子,我当新兵时就住过一年,前年用土块盖了新营房,就留下一个地窝子当了菜窖,如今部队的条件越来越好,你们就不用住地窝子了。
宋班长说话时,黝黑的脸庞露出一丝微笑。我想这是一种幸福的笑容,毕竟从地窝子里的地铺搬到地面上的床板铺,确实是一种大变化和大飞跃。当初的地窝子变成了土块房,室内还架上了“炮弹”炉子,冬天再也不用挨冻,夏天土块房里也不热,达到了冬暖夏凉的居住条件。
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时间久了,稍微有点改善,就很容易得到满足。这是人性的一种特质,起点越低,要求和欲望就越低,优越感和幸福感尤为明显。而我们驻守在戈壁沙漠边缘的部队,就是从地窝子里走出来的一支具有特殊使命的力量,就像当年王震将军率领的部队一样,发挥着屯垦戍边的重要作用。

02、地窝子创造出历史奇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和平解放后,从王震将军率部屯垦戍边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那个年代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边疆军民的使命。这一点,王震将军早已从历史中找到了答案:西汉至清代,中央政府从未停止过在新疆屯田的责任,有了生产基地的物资保障,才会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统一祖国的基石才能更牢固更稳定。
当时,我们中队的政治指导员是一位八四年老兵,他在政治教育中说,我们部队成立于一九八四年,主要担负兵团维稳和看押任务;成立之初,部队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很差,吃的是捞坝水,睡的是地窝子,每次刮沙尘暴,被窝里全是沙子;冬天没有煤炭取暖,官兵们挤在大通铺上相互驱寒,甚至穿着衣服睡觉,一个冬季洗不上一次澡,浑身都是黑垢痂,夏天在水渠里洗澡,搓下来的污垢能引来很多鱼……
每逢政治学习,无论是干部讲部队历史,还是老兵说过去的部队生活,都会离不开地窝子的话题,他们把发生在地窝子里的日常琐事,编撰成以苦为乐的生活故事,逗得我们新兵开怀大笑。比如冬天一只老鼠,半夜冒然闯进地窝子,钻入老兵的被窝,咬伤了老兵的脚趾头;夏天一条蛇,悄悄溜进地窝子,躲藏在叠成四方块的被子里面,晚上老兵拉开被子睡觉,手摸到冰凉的蛇,吓得当即哇哇大叫。老鼠和蛇,是居住在地下的动物,它们把官兵住的地窝子,也理所当然地当成自己的家。
我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种地窝子营房,木头门的封闭不够严实,冬天在门上钉上一条旧褥子,夏天挂上一条旧床单,只是能起到阻寒挡风的作用。两边门框的缝隙,足够让小动物钻入地窝子。特别是炎热夏季,地窝子里,只要飞进一只蚊子,就会折腾得全班战士睡不着觉,除非把蚊子拍死才能睡得安稳。

新兵那年夏天,地窝子不再储藏冬菜,但却成了我们新兵午休最佳之地。上午完成看押任务或军事训练操课,吃过午饭要休息两个小时,新兵担心弄乱弄脏内务,就不在班里的宿舍午休。我们就在地窝子里铺上草帘子,或者拿出多余的白棉布床单,躺在地窝子里的细沙地面上,享受着地窝子带来的凉爽惬意,不知不觉在梦里回到离别大半年的家乡。
在九一年底入伍新兵前面,我们部队曾招过五个年度的兵。他们绝大部分都住过地窝子,最艰苦的,算是八四年部队组建时的第一批兵,因特殊情况和任务形势,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部队发展的生活制度和军事管理办法,直到我们这支部队正式纳入全国部队序列。
回顾历史,从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部队进驻新疆,到在塔里木河两岸的阿拉尔一带掀起开辟“军垦第一犁”,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让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土地面积达到七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使之成为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这就是从地窝子里创造出的历史奇迹。
可以想象,新疆地窝子的历史,一直从最早的汉代追溯到今天的新疆兵团人的屯垦戍边,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

03、地窝子承载的文化历史意义
纵观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历史,历代边疆军民住地窝子已是屡见不鲜,所以这种“地窝子”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是见证新疆屯垦历史的实物资料。
回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正是长期驻守在戈壁沙漠边缘,才让我们这支部队创造出,发扬“大漠胡杨精神”、传承“地窝子文化”、“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继承和弘扬“三五九旅革命精神”等精神内涵和口号,真正使这支部队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柱,成为兵团在担当新疆维稳使命中的一支劲旅。
其实,新疆兵团建造的地窝子,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第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和屯垦戍边的见证,也是兵团人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的基础。由此可见,没有当初的地窝子,就没有兵团开荒治沙建设绿洲的今天,没有当初的地窝子,就没有兵团城市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当初的地窝子,更没有今天边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地窝子,是新疆兵团人一代代难忘的一种情结,是流淌在新疆兵团人骨髓深处的难忘回忆,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应该深深牢记的历史。

经历六十六年的时光,历尽六十六年艰苦卓越的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用一辈辈的屯垦戍边,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倾注了无数的血汗,造就了一片片大漠绿洲。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北屯、铁门关、图木舒克、昆玉等兵团城市的崛起,让兵团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让边疆的稳定注入了新的力量。但谁又能想到,昔日的那些一个个地窝子,到底付出了多大的贡献呢?
如今,我曾经的部队,三十五年前的地窝子营盘,已被现代化的营房所替代,整齐划一的部队管理和军事设施,展示出新时代的人民武装力量。无论是生活过的兵团第二故乡,还是摸爬滚打过的地窝子营盘,都会给我的一生留下最美的回忆。因为兵团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锻炼了我强健的体魄,而那些地窝子,却传承给了我们兵团精神,载入历史辉煌的史册。
今天,当穿过一座座大漠绿洲上的兵团城市,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柏油马路,五彩缤纷的路灯,商场超市,绿地广场,小桥流水,城市雕塑,景观建设、历史纪念馆等等基础设施,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是从地窝子潋滟而出的伟大壮举,正是新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力量和精神。

举报/反馈
相关搜索
哈密地窝子遗址兵团屯垦戍边史的内容石河子屯垦戍边纪念碑屯垦戍边乌梁海部落关于农十师兵团老军垦的故事
评论 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遗忘之地  那一幕幕甜蜜的画面,犹如昨日,如今,我剩下的,只有深刻在脑海中的记忆。

GMT+8, 2024-6-15 02:24 , Processed in 0.0913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